历史上的调虎离山之计

MMA-TK 2024-08-25 12:10:24

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调虎离山之计让我印象深刻,这些计谋背后的策略是什么,又是如何成功实施的

2个回答

话说在东汉末年,那是一个群雄割据的年代,各路军阀纷纷崛起,争夺地盘。孙策,孙坚的儿子,年轻有为,继承了父亲的遗志,势力逐渐壮大。他看中了江北的卢江郡,那里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若能占据,对他的势力发展大有裨益。

但卢江郡的守将刘勋也不是吃素的,他占据长江天险,兵力雄厚,孙策知道硬攻不是上策。于是,他想出了一个妙计——调虎离山。孙策了解到刘勋贪财的弱点,便派人送去厚礼,并在信中极尽吹捧之能事,让刘勋飘飘然,自以为功名远播,无人能敌。

孙策还装作弱者,向刘勋求救,说上缭一带常有敌军侵扰,自己无力抵抗,请求刘勋发兵相助。刘勋见孙策如此示弱,又听说上缭富庶,便决定亲自带兵去攻打上缭,留下卢江城防空虚。

孙策这边,早就派人监视刘勋的一举一动。一见刘勋大军出动,孙策立刻率领人马,水陆并进,迅速攻占了卢江。刘勋在上缭久攻不下,突然得知卢江已被孙策占领,这才意识到中了调虎离山之计,但为时已晚,只得灰溜溜地投奔了曹操。

这个故事,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调虎离山之计”。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,有时候直接硬碰硬并不是最好的策略。通过智谋和策略,调动敌人,使其离开有利位置,从而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条件,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。

调虎离山之计作为三十六计之一,在历史上多次被巧妙运用,无论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借刀杀人,还是其他战役中诱敌深入的例子,都展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。这种计策往往依赖于对敌方心理和行动路径的精准预测,以及己方的周密部署,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。

精彩阅读

    资讯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