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六百里加急有多快

QWA-VBK

对于古代六百里加急的速度, 我一直挺好奇的, 这个速度在当时是怎么实现的, 骑兵换马不停蹄得跑, 一天能跑多远, 还有就是这种急件通常都是什么类型的文件, 怎么保证传递过程中的安全和准确无误

2个回答

古代的六百里加急,就是紧急文件快速传递的意思。那时候没有电话、电报这些玩意儿,全靠驿站来接力传递消息。通常情况下,驿站之间相隔二十里左右,要是文件上写了“马上飞递”,就得按照每天三百里的速度来传递。但要是事儿特别急,比如打仗啥的,速度就得加快到每天四百里、六百里,甚至最快的八百里加急。

按照唐朝的标准,一里大约是454.2米,六百里就是272520米,差不多272.5公里。要是在现代,这个距离开车都得好几个小时呢。但是古人用的是马,还有驿站帮忙换马不换人,所以理论上最快一天能跑完。当然了,这么赶路对马来说太辛苦了,不可能一直这样跑,所以实际上可能得花上一两天时间。

清朝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制度,四百里、六百里加急都是常事儿,但最快的还是“飞折八百里”,这可是超级加急。想想看,为了确保消息能尽快送达,古人们也是拼了。

古代六百里加急不仅是一项紧急通讯手段, 更是考验一个国家组织能力和后勤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。通过这种方式, 古代政府能够迅速应对各种紧急情况, 保持政令畅通, 维护国家稳定。而这样的制度和技术细节, 也反映了古人智慧的一面。

展开全文